理解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两个疑惑

来源:互联网整理 | 2020-03-27
1.有关死亡赔偿金的问题。依据该司法解释第7条来理解,自然人因为侵权行为致死,死者的家属(本文特知受害者的父母,子女,或者配偶;如果受害者没有父母,子女或者配偶的,为其他近亲属)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为受害人的死亡,死者家属的精神损害是显然的,所以该司法解释第9条中的死亡赔偿金应该理解为是对死者家属的精

(1)两者的计算标准大不一样,前者是按照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的,后者是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来计算的,我们很清楚,一个自然人的正常工资不可能全部用来生活消费,肯定还要积蓄啊,所以后者的标准对受害人救济更为有利。

(2)两者的计算年限也不一样,前者一般为10年,后者为20年。虽然我对这个年限是如何社定的不大清楚,显然两者规定不同意,对受害人救济大不一样,容易造成法律实践的不统一。同样一个死亡赔偿金,竟然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真让我感到惊叹。考虑到国家赔偿法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都是在这个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发布的,但是在同样是受害人被侵权致死的这种情况也应该考虑死者家属的精神损害,这应该是上述立法的一个欠缺,现在我们依据这个司法解释死者家属的精神损害赔偿也叫做死亡赔偿金。然后,我们再将他们和司法解释中的死亡赔偿金对比,同是死亡赔偿金,其意义大不一样,一个是用来赔偿“死者生命如果存续下去所能得到的合理利益期待”,而另一个是用来赔偿死者家属的精神损害,这样不免引起混淆和误解。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司法解释中精神抚慰金中的死亡赔偿金改为死亡抚慰金,以和旨在赔偿死者本人财产性损失的死亡赔偿金区别开来,同样可以避免把人的精神情感利益商品化之嫌。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服务热线: 400-966-1823 | 邮箱:service@lawdun.com
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2025    鄂ICP备20012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