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自治原则包含在哪些原则

来源:互联网整理 | 2020-03-24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最为基本的原则,不管是从事什么民事活动,都是需要遵守意思自治原则的,是需要出自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的,是需要当事人自愿的。那么,意思自治原则包含在哪些原则呢?下面,律盾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意思自治的核心是当事人的自治,是自-由实现的主要法律形式。民事立法对意思自治的规定体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可以提供选择的机会,增加自-由选择的功效,即用共同规则的形式,预先为民事者设定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以规范民事者的自-由民事为;二是为民事者自-由意志的外化,排除人为的不正当障碍,以保证民事行为的自-由开展;三是把自-由上升为受国家强制力保护的客体;四是在具体民事活动中,法律保护民事者可以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形式、合作内容等。同时,意思自治还表现在民法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在所有权领域,则表现为所有人得依法任意处分其财产;在契约领域,则表现为契约内容、契约形式、契约对象等方面之充分选择自-由;在婚姻家庭继承领域,则表现为结婚自-由、离婚自-由、遗嘱自-由等;在民事责任领域,则表现为自己责任,即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自己独立承担。但意思自治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合同领域,表现为合同自-由。

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任何一种自-由本身都包含着某种限制,没有限制便无所谓自-由。没有限制,“自-由”不过是一种任性,或者是一种主观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早在提出“意思自治”学说之时,杜*林就指出,那些具有强制性的习惯,是不能以当事人的意思而排除其适用的。法律上所讲的自-由也必须是为国家法律所认可所保护的自-由。个人自-由必须制约于“必须不使自己有碍于他人”这样一个限度内。从法律的角度讲,各种自-由权利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边际,在这个边际所指明的范围之内,权力的主体可以从事他想干的一切事情,别人的干涉是违法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自-由就失去了权力的性质,他的行为就是违法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自-由是一种权利,而限制则是一种责任。限制是对自-由的制约,又是对自-由的保障,他要求个人在行使自-由权利是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法律在自-由却认为权利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各种自-由权力的范围,使之有可能在自-由的法律通则之下互相协调。对意思自治进行限制的另一个原因是任何社会主体的行为都必须受制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存在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但是为了实现保障个人自-由的目的,国家权力有时候必须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适当限制。

要是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我们律盾的律师进行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服务热线: 400-966-1823 | 邮箱:service@lawdun.com
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2025    鄂ICP备20012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