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男女适婚年龄是多大

来源:互联网整理 | 2020-06-17
在现实社会中,关于男女适婚年龄,应当按照《婚姻法》中的规定,男女申请办理结婚登记。此时,双方需要达到最低年龄要求,否则会视为不符合结婚条件,自然无法顺利完成结婚登记。究竟法律中规定的男女结婚年龄是多少岁呢?接下来,律盾小编为你做详细解答。

法律规定男女适婚年龄是多大

《民法典》(2021.1.1生效)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届时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例失效。

《民法典》生效前的法律规定:

《婚姻法》 第六条 【法定婚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如果当事人本身没有达到规定结婚年龄,而采取虚假手段让工作人员误认为其达到了结婚年龄,从而给予结婚登记的话,这样的婚姻也是会被认定为无效。具体如下所述:

婚姻是有自然和社会要求的,结婚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具备适合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也才能履行夫妻义务,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尽管我国婚姻法赋予每个公民有结婚的权利,但并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为婚姻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达到结婚的法定年龄的人,才能有结婚的权利。 我国法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我国婚姻法关于婚龄的规定,不是必婚年龄,也不是最佳婚龄,而是结婚的最低年龄,是划分违法婚姻与合法婚姻的年龄界限,只有达到了结婚的法定年龄才能结婚,否则就是违法。我国法定的结婚年龄不妨碍男女在自愿基础上,根据本人情况推迟结婚时间,为贯彻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婚姻法也鼓励晚婚晚育。

法律是倡导晚婚,而不是强制晚婚,不是说结婚越晚越好。一些地区和单位依据本地区或本单位的自行规定,在本地区或本单位强制施行晚婚晚育,对凡未达到晚婚晚育年龄申请登记结婚的一律不予开具结婚登记时所需要的单位证明,甚至有的登记机关不予办理结婚登记的手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混淆了法定婚龄与晚婚年龄的性质,侵犯了当事人依法享有的结婚权利。

虽然婚姻法规定了结婚的法定年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允许对结婚的法定年龄作出例外规定。比如考虑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婚姻法第五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目前,我国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对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龄作了变通规定。比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均以男二十周岁,女十八周岁作为本地区的最低婚龄。但这些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

综合上述,小编整理有关法律规定男女适婚年龄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如果当事人本身没有达到规定结婚年龄,而采取虚假手段让工作人员误认为其达到了结婚年龄,从而给予结婚登记的话,这样的婚姻也是会被认定为无效。更多相关问题,律盾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服务热线: 400-966-1823 | 邮箱:service@lawdun.com
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2025    鄂ICP备20012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