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侵权
  • 对精神损害赔偿应否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几点思考 2020-03-27

    【摘要】我国尚未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没有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实践中对于因犯罪而精神上受到了巨大伤害的被害人来说,他们承担着巨大的恐惧、焦虑、悲伤、绝望等精神痛苦,却无法获得救济。这不得不说是我国立法的一大漏洞或缺憾。本文从刑罚的目的以及功能、法律责任的竞合、人权的保护
  • 驳精神损害赔偿限额论 2020-03-27

    【摘要】无形的精神损害不同于显性财产损失,难以明码标价加以量化,“限额论”看似合理,其实有很多的不当之处,过于机械,不能很好地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精神赔偿的最佳原则是“全面赔偿损害”,本着“罚当其罪”“罪责相当”的观念,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限额;上限;下限【写作年份】2006年
  • 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初探 2020-03-27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法律制度领域的两大重要成果。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理论及民事审判中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物质性人格权、精神性人格权、一般人格权在内
  • 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初探 2020-03-27

    1998年,上海一女大学生在超市被人搜身,从而告上法庭,索要几十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获得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支持(参见1998年10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而1999年到2002年历时三年多的强奸案件的被害人黄某诉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全国首例贞操权精神索赔案”(参见2003年2月17日的律盾),经过附带民事诉讼的一审和二
  •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金 2020-03-27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金。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否定说”,也就是认为被害人无此权利。理由是刑诉法第77条第1款规定,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里的物质损失不包括精神损失。最高院法释(2000)47号《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2020-03-27

    近年来由刑事案件引发的附带民事诉讼呈逐年上升之势,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陆续颁布了一些司法解释,由于立法内容的相对薄弱及司法解释的不完善造成了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现就笔者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供探讨。笔者认为,既然附带民事部
  • 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 2020-03-27

    【摘要】:2001年中国修订的《婚姻法》增加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加强了对婚姻关系中弱者一方的保护。但是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立法及司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实现法律救济途径的衔接与有效运作,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精神损害赔偿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予以支持 2020-03-2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精神损害赔偿作为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进一步肯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解决了精神损害
  •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下) 2020-03-27

    3.精神损害动态赔偿的法理基础及法律经济学分析3.1“精神损害动态赔偿”的法律定义长期以来,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即定量问题一直困扰法学和实务两界。前文已将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语义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实际上已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上给予了匡正。此处提出“动态赔偿”的概念,是借鉴国外立法例和经济学上的
  •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2020-03-27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对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反思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对此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
共1650条,页码:40/165页 上一页40414243444546474849下一页
服务热线: 400-966-1823 | 邮箱:service@lawdun.com
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9-2025    鄂ICP备20012342号